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许小年:自主创新不能由政府引导

2006年07月11日 23:21 来源于 caijing
依靠市场驱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体系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许小年日前提出了“自主创新”上有趣的“两个凡是”:凡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国家,它的政府都没有将创新提到国策的高度上;凡是不能依靠创新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国家,它的政府都很迫切地推动自主创新。
  许小年认为,创新——用经济学的术语说是“内生变量”——是由制度环境、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而不是政府政策所能解决的。若不改变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只是一句空话。
  许小年的上述观点,刊登在7月1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杂志“财经论衡”栏目中。该栏目刊登了近日杂志举办的“自主创新”专题讨论内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科技部调研室副主任胥和平、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钧陶也参加了这次讨论。
  陈清泰说,与经济总量相比,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显得过于薄弱,这已成了一个致命性弱点。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做基础,不仅无法分享经济利益中高增值的部分,且有受制于人、国家安全和经济独立都难以保障的危险。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当是一个国家战略。
  许小年表示,他认同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走创新之路,已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同增长模式的转化问题,创新之所以不断地被提出来,就是因为未曾实现过。如果仍旧只是这样“提”下去,能有什么作用?
  他分析说,现代科技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商业性的,有着市场前景、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大幅提高经济效益的科技,这些科技大多是未知的;另外一类则涉及国家重要的军事和基本研究项目,比如“两弹一星”。这一类科技服从国家政治、军事的需要,不以商业利润为目标,而且绝大部分是已知技术。对于后一类技术,政府可以发挥较大作用;但是第一类技术的创新,每时每刻在市场的各个角落、各个企业中出现,给政府留下的空间是非常小的。因为政府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
  他称,第一类技术是由在市场经济中的个人和企业,在利润诱惑、竞争压力之下,冒着高风险、投资于研究与开发得来的;他们预期将来会有很高的回报,足以弥补风险。因此,第一类技术创新主要依靠市场;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为市场中的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
    与会官、产、学各界对“政府引导创新”的弊端取得一致看法。
  许小年认为,对于商业性技术的认定和奖励,市场是最佳机制,成功的技术在市场上可以获利,这就是最权威的认定和最大的奖励,由政府认定和奖励技术成果既无必要,效果也不会理想,会产生公平性问题;
  李书福坦陈,现在对于商业性的技术创新,政府一个很糟糕的做法,就是不支持结果,只看谁的申报文件编得好;
  陈清泰也认为,现在不少政府部门关注创新,但关注重点还停留在分配资金、定项目、定人员上面。这种管理方式,给一些人通过给政府部门“讲故事”套钱提供了方便。
  对于企业而言,最为关键的外部创新环境是什么?许小年认为,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体系。他说,金融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美国硅谷成功的原因。为什么日本没有硅谷?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在日本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为主,风险投资产业不发达,形成不了气候。 同时,需要强化法律对产权的保护,改变国民的观念,在社会上建立起尊重和保护产权的风气。不解决激励问题,创新就是无源之水。■
  
  全文请见2006年7月10日出版的杂志 创新的“陷阱”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