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一个北京地产大亨的发迹和毁灭 (9月3日 PM)

2006年09月03日 18:24 来源于 caijing
森豪7.5亿元骗贷案揭示房地产金融黑幕



  近年国内地产贷款弊案频发,不久前处理的北京“森豪公寓”项目7.5亿元骗贷案是其中最新的一例。
  9月4日出版的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详细披露了这起骗贷案的前因后果,揭示了当前房地产金融黑幕的一角。
  报道称,开发森豪项目的地产商邹庆,一度是在北京房地产界和银行界呼风唤雨的人物;旗下在北京、上海持有26个黄金地段的房地产项目权益。如果不是被推上被告席,邹庆或许至今仍是银行的宠儿。
  邹此次被控以“诈骗罪”,检察机关指控,他在开发森豪项目之时,以257份虚假的个人资料,从中国银行非法获取个人住房贷款7.5亿元巨款。然而,这只是邹庆漫长的贷款链条上的一环。中行之外,邹庆的华运达公司还欠原北京城市合作银行贷款本金8.9亿元,欠建设银行贷款本金1.5亿元,另涉至少两笔金额总计580万美元以上的湖北中行信用证贷款。上述贷款本息合计,总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
  报道称,近来接踵曝光的多起房地产贷款案件,无论是法律还是舆论,似乎均把此类行为定性为“恶意骗贷”——从而把银行置于无辜受害者的地位。然而,如果仅仅是“骗贷”的话,这些案例可能根本就无从发生。
  报道认为,此类个案的真实背景是银行与企业的共谋。以森豪案为例,从1993年到1999年,森豪虽几度易手;但前后接盘的马云、霍海音和余建三无一例外均是主管银行贷款生杀大权的内部人士。
  而邹庆的发迹,正是得益于两个银行界“贵人”:一个是原北京城市合作银行展览路支行行长余建三,另一个则是原北京城市合作银行(现北京银行)中关村支行行长霍海音。据悉,森豪项目几乎从一开始就是在霍海音掌控之下;其前期资金的投入大半来自霍海音的调度,霍甚至一度直接操盘。但随着1994年前后银行内部管理日益加强,为规避风险,霍不得不退居幕后。他需要找到一个人代替他在台前执掌森豪,“天不怕地不怕”的邹庆正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在霍海音、余建三相继被捕入狱后,邹庆则开始其独立操盘森豪之旅。而他一手制造了“烂尾楼-虚高房价-假按揭”模式,并循环运作。2000年11月,邹庆以森豪公寓中2.5万平方米可销售面积的全部所有权为抵押,从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获取了一笔1.5亿元的贷款。但这笔钱仍不足以支付邹庆面对的巨额债务。一个月后,森豪公寓以高得令人咋舌的价格开盘。很快,森豪公寓“销售一空”。这厢刚刚开盘,那边257份申请个人按揭贷款的资料已经递交到中行北京分行零售业务处,五天之内即获总值达6.4亿元的个人贷款。
  为这笔按揭大开绿灯的,正是中行北京分行零售业务副处长徐维联。不到两年,2002年10月,徐维联被撤销副处长之职,并被中行北京市分行开除,此次亦与邹庆一同被推上被告席。
  发现了假个人住房按揭来钱更快,邹庆已不满足于只运作一个森豪。由森豪套取的贷款,大部分没有用于森豪公寓的项目运作,而是通过北京华庆时代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向了全国各地。“如果没有(上面的)压力,他(邹庆)还可以继续玩下去。”一位接近邹庆的人士如是表示。
  评论指出,在银企共谋和企业依赖银行贷款实现房价操纵的格局下,房地产价格上涨因“银行-企业利益同盟”的存在而几乎不可能被遏制,否则必然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大幅度积累。但是,值得警醒的是,此类行为无非是当年证券市场上券商假借个人名义或向银行借贷自营坐庄的翻版。在“没有不会破裂的泡沫”铁律下,企业的毁灭和市场的萎缩仅仅是时间问题;但与证券市场不同甚至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在房地产市场泥足深陷,将导致下一轮资产价格危机和银行危机。■

(全文详见9月4日出版的2006年第18期杂志封面文章“寡头之盟”)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