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经济数据

2007年10月25日 14:57 来源于 caijing
中国经济转向过热的风险暂被抑制,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将继续困扰监管层


    国家统计局10月25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等一系列数据。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1%(9月同比上涨6.2%,环比下降0.3%);其中,新涨价因素2.2个百分点,翘尾因素1.9个百分点。9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微降,主要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管理层目前控制猪肉价格的主要方式有二,其一是通过政策倾斜,给农民提供养猪补贴、生猪保险,并加强疾病防治力度,从根本源头上增加市场供应量;其二是保证猪肉替代品的供应,并投放国家储备肉以平抑肉价。截至目前,猪肉价格虽未发生跳跃性的回调,但结合发改委等部委的观测数据,猪肉价格正在逐周微降。可以预见,伴随着生猪成长周期结束,生猪大量出栏,市场价格有望得到实质性下降。
    在CPI篮子中,食品所占比重相当大。今年1月-9月累计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1%;其中,有3.5个百分点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在猪肉价格之后,粮食价格是否又会再度飙升呢?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目前国内粮食库存仍十分充裕,今年夏粮产量达2307亿斤,较去年增长29亿斤。粮食丰收有助于保持市场粮食供应。但也有分析称,目前正是秋粮收获季节,从当前迹象看,东北部分产粮区出现欠收预期,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明显减产。因此,判断此轮由食品价格领涨的通胀是否已经过去,仍需待秋粮数据公布之后。
  目前对于CPI走势的判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食品部门价格压力在向其他部门传导,食品价格被控制的迹象十分明显,由于针对食品价格的政策存在一定“滞后”影响,因此CPI将到达高峰,但在政策力量充分渗透市场后,食品价格回落将带动CPI整体下调。
  另一种观点则较为悲观,认为中国的通胀实际上已经失控,来自各方面的通胀预期可能会带来工资、租金及服务价格的大幅上升,进而影响消费品价格并最终作用于总价格水平。  
  进入9月以来,来自外部的价格影响对于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9月生产资料价格再度跃升,同比上涨4.0%,环比上涨也高达1.2%。本轮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钢材、水泥等工业原料价格上涨引起。今年1月-8月,中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为每吨76.7美元左右,同比涨幅达24.7%。国际原料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原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在节节升高,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不断走高。内外作用下,钢材价格上涨幅度惊人。来自钢材和水泥的涨价,增加了建筑业的成本,如果建筑商不能消化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则这种压力将不可避免被消费者所承担。
    今年以来,原油价格保持高位运行,而由于冷冬和政治冲突的影响,WTI原油期货价格在上周交易中一度突破90美元/桶的天价记录。10月21日当周,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交易周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87.8美元和83.7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WTI和布伦特原油周平均价格每桶分别上涨29.3美元和24.3美元,涨幅分别为50.2%和41%。原油价格的上涨使得中国的能源改革进程被延迟。
    价格体系畸形是困扰监管层已久的问题,上游的原材料价格受到管制,但下游的产品销售价格又在恶性竞争中丧失优势。理顺资源价格及价格形成机制成为当务之急。在过去几年中,部分资源价格正朝市场化的方向改革,但监管层显然需要更好的契机,以求减少开放对本国经济的冲击。目前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脱节实际上也构成了对CPI的潜在威胁。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位运行,但增幅有所回落。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却出现小幅上升,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同比加快了1.3个百分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从环比增长的意义上说,二季度的总需求在“发高烧”,但三季度已经显著降温。但是否完全“退烧”,还要看进一步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控方面,“两高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行政命令及财政政策被普遍使用。前三季度,国家已关停小火电机组903万千瓦,共计完成今年关停任务的90%。国家各部委的政策配合也日趋紧密,日前,环保总局联合央行及银监会共同推行绿色信贷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由于“两高行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国家政策的整合可能对相关数据产生一定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由偏热转向过热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控制,但困扰中国经济的风险并未完全消失。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加快的风险再次加大,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