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沈明高:油价下跌喜忧参半

2008年09月01日 08:12 来源于 caijing
第三期《财经·宏观周报》显示,油价下跌可能降低通胀压力,但经济有随之滑落的风险,亦可能催生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新一轮全球流动性过剩

[查看英文版]

更多视频请见视频频道

  近期国际油价回落可能是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转机,但经济和油价同步滑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首席经济学家如是说。
  在9月1日推出的
第三期《财经·宏观周报》中,沈明高提醒道,无论油价下跌是否由于经济基本面下滑引起,都有可能催生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国际市场的流动性。
  近期国际油价高位回落,从今年7月的每桶近150美元下降到目前的115美元左右。沈明高指出,油价下跌的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不同。
  如果国际油价下跌是市场自我调整的结果,那么它缓解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为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如果各国能集中精力对付经济放慢甚至衰退的问题,经济向下的风险会有所遏止,全球经济复苏有望。
  但值得注意的是,油价下跌不一定会降低目前的通胀水平。因为低油价缓解通胀,是建立在油价与通胀正相关的假设之上的,“而过去的经验表明,这一假设并不总是成立。”沈明高说,并指出其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工业国的央行纷纷致力于控制通胀预期,使得在高油价时人们预期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低油价时预期“松货币”以刺激经济,于是降低了油价与通胀压力的相关性。
  此外,全球通胀水平上升的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而非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工业国的央行为解决次贷危机带来的信用紧张又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增加了未来通胀的压力。因此,“即使油价下跌,也不会导致通胀水平的下降。”
  另一种可能是,油价调整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恶化。油价下跌或许代表了市场对经济放慢的悲观看法,这与日欧经济放慢在时间上是一致的。
  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放慢会导致新兴市场经济的出口需求降低,进一步拉低全球的石油需求,导致了国际油价向下调整。油价变化表明全球经济“硬着落”的风险增加,经济下滑风险有可能大于通胀风险。
  无论油价下跌的原因是否独立于经济的基本面,都有可能催生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受制于通胀压力,在对市场注入流动性时还有所顾忌。但现在油价下跌,可能引发第二波流动性的上升,两波叠加的结果是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放松甚至泛滥。
  对中国而言,油价的短期下跌有可能减缓国内企业利润空间的挤压。但由于国外经济放慢的风险依然存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外需向内需的转变不可避免。外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全球流动性供给的增加有可能加剧外资的流入,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不会在马上消失,沈明高称。
  《财经·宏观周报》第三期的内容还包括“专栏作家对话——全球经济动荡之势不改”。这是沈明高与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就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访谈对话栏目。
  黄益平认为,当前欧洲经济前景暗淡,欧元区“一刀切”的货币政策及趋于“一统”的财政政策逐渐成为欧洲经济的掣肘,而美国和日本经济不见起色。新兴市场国家受外需疲软的影响,经济下滑迹象可能愈发明显。面临诸多外部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同时货币政策不能放松。
  “经济调研——中国出口企业的就业创造与成本变迁”则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张雪春和金融稳定局徐忠两位研究员与沈明高共同完成的一项课题的成果。该调研报告的主要观点包括:中国出口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出口企业平均工资上涨水平远低于名义GDP增长;人工成本上升,但优势仍在,出口企业平均能够将24.7%的成本上升通过提价的方式转移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最后,“一周宏观经济概览”是对上周发生的国内外重要宏观经济事件的回顾,其国内部分包括对中国前七个月财政收支数据的解读、对可能推行的中小企业债的理解和建议、以及对停征工商“两费”的评价;而国际方面主要针对美国、欧洲和日本上周公布的重要经济指标数据的分析和判断。■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