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宣称实现了“气泡核聚变”(bubble fusion)而名噪一时的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塔利亚克汉教授(Rusi Taleyarkhan),因为在这一研究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终于受到了该校的严厉制裁。
美国当地时间8月27日,普渡大学仲裁委员会正式宣布了这一决定。
根据这一决定,至少在未来三年中,塔利亚克汉将不再享有讲席教授身份;目前,这一职位每年可为他带来2.5万美元的收入。
塔利亚克汉可以继续呆在该大学的研究生教师队伍中,但其身份将是“特殊研究生教师”;在此期间,他不得独立或者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
此前,普渡大学发布的一份长达38页的详尽调查报告已经显示,塔利亚克汉曾安排他的一个学生,作为合著者以证实论文中的实验数据;紧接着他宣布这一论文是对他早先声聚变(也称气泡聚变)实验的独立证实。
这一事件始于2002年,当时,塔利亚克汉在美国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撰文,称成功地实现了气泡核聚变。他宣称,能够在烧杯中通过超声波振动使微小气泡爆破,并释放出聚变能。
这一生产能源的“简易方法”,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因为可控的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之路,但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内,科学家的各种努力始终进展迟缓。
因此,这一技术出现之后,美国能源部甚至曾提出为气泡核聚变技术申请专利。
但是,紧随塔氏论文的发表,争议和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自论文发表后,没有任何一个独立的研究小组能重复塔氏的实验结果,这更增加了人们对这一实验的怀疑。
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所有其后号称证实了塔利亚克汉研究成果的论文,都多少与塔氏相关。
在制裁作出后,塔利亚克汉提出了申诉,但这一申诉遭到普渡大学三人陪审团的一致拒绝。据《纽约时报》援引塔氏的一位律师的说法,塔氏仍不放弃在法庭上对制裁提出上诉的可能。
根据目前的处罚决定,在三年的制裁期后,塔利亚克汉将再次接受审查,以确定能否恢复其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全职教授的身份。
虽然制裁期限为三年,对于一个人而言并不算特别漫长;但在这一事件曝光后,对于塔利亚克汉教授的未来,学术界并不看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段伟文博士在接受时表示,对一位教授而言,比制裁时间长短更重要的,是名誉的丧失,塔利亚克汉以后将很难继续科研工作。
在他看来,普渡大学此次正式制裁行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案例,因为它将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落实到了一个制度化的过程。
据了解,科技部组织相关部门起草的《科学研究诚信指南》已经进入了意见征求的阶段。该指南包括科学家的责任和准则、科研及学术活动中的诚信、科研活动的管理和查处程序中的诚信等部分。指南在对科学家提出诚信准则外,也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作出一定的规范。
美国关于科研诚信问题的最高政策是《关于不良研究行为的联邦政策》,于2000年12月6日以联邦公报方式发布。同时,美国各高校也普遍有自己的学术研究行为指南。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马普学会通过了《关于提倡良好科学实践和处理涉嫌学术不端案件的指南》,这一指南如今已经被绝大多数德国高校所采用。
但是,应当由谁来充当科学的警察?普渡大学的行动或许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段伟文强调,对于学术腐败等不端行为,不应由行政主管部门,而应由学术界自身来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需要自治。”■
美国普渡大学严厉制裁学术不端
2008年08月28日 21:25
T中
该校一老师被免去教授身份三年,专家称其查处程序可供中国借鉴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财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