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CPI面临“信任危机”(8-3 PM)

2006年08月03日 15:16 来源于 caijing
中国表面较低的CPI增速掩盖了深层通货膨胀压力,但此问题不可能通过CPI自身的技术性完善来解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只有1.3%。这个数据离百姓“生活费用不断上升”的感受相距甚远,CPI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国家统计局解释,这主要是因房地产、股票、黄金等一系列资产,特殊商品以及生产资料价格未被纳入CPI中;煤油、汽油、柴油等价格上涨较大的消费品虽已纳入统计,但权重较小,对CPI影响有限。

房价纳入CPI之辩
  质疑CPI数据“失真”的一个重要依据集中在住房消费上。今年上半年,全国70城市房价涨幅5.6%,超过CPI四倍。很多观察家包括一些经济学者,提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理应纳入CPI统计范围。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即持此论。他称,当前CPI未充分反映近年住房价格的大幅上涨,低估真实通货膨胀;而房地产价格泡沫,更是CPI误差的首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对此解释,未将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直接纳入CPI的统计范围,是因为商品住宅具有明显的投资性,折旧年限极长。同时,商品住宅的投资性质极易波动,这对于观察宏观经济形势、根据CPI决定工资和养老金等补贴极为不利。因此以房租来反映居民居住消费价格变动较为准确。
  不少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推算已经拥有房子的人的虚拟房租。按国际惯例,虚拟租金应该与市场房价挂钩。但大部分中国城镇家庭仍居住在老旧低质的住房,且计划将来购买新建商品房,他们的住房成本远高于官方CPI中估算的租金。这是CPI数据严重低估居民通胀预期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宋国青持折中态度:房价没有纳入CPI中,没必要去讨论,因为“CPI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住房消费用租金是一个定义问题。”
  哈继铭告诉记者,即便房价不纳入CPI统计,但CPI“篮子”中住房成本是被低估的。中国CPI中居住权重占13.2%,远低于30%的国际水平,如美国住房占CPI的权重在40%左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孟庆欣建议,各项消费对CPI的影响权重,应随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中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快速变动的时期,权重的调整现在每年进行一次。居住在CPI中的权重,有望在未来五年从13.2%提高至20%。

低估降低了通胀预期
  CPI通过选取“篮子”商品和确定权重计算而来,而经济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偏好、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导致中国的CPI“众口难调”,消费者的感受也大相径庭。孟庆欣说,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根据不同收入水平分层编制物价指数,实行“阶层化”统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学庆研究员认为,中国CPI存在严重低估,突出表现在医疗、教育和居住方面,“低估的原因是CPI统计方法有问题。”
  近年来许多药价下降引致CPI降低,但病人的总体治疗费用逐年上涨,原因是医生增加用药量和检查费用,收取“红包”也变相提高了服务价格,但这些没有在CPI中反映。同样,在教育支出方面,因学杂费、课本费等价格受政府干预,对CPI影响较小;但名目繁多的特长班、赞助费和择校费等大多不反映在正式统计内,也导致对教育价格上涨的低估。
  宋国青认为,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在CPI中确实存在低估,但不是很大;再考虑到所占权重,给整个CPI带来的误差更小。但他说,“整体CPI被低估,那是想像的。”
  尽管专家学者对CPI统计是否存在问题各持己见,有一点却达成共识:即中国表面较低的CPI增速,掩盖了深层通货膨胀压力,降低了公众的通胀预期。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CPI反映出的问题,不可能通过CPI自身的完善来解决。诸如医生过度治疗、教育乱收费及隐性价格导致CPI失真,实质是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沉疴所致;同样,中国城乡、区域及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收入差距,造成商品及权重难以取舍,试图通过改进完善CPI统计让所有人满意,也是徒劳。作为一个反映工具,CPI的改进和完善更多是在技术层面,它不可能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中遇到的种种矛盾。■

  (全文详见8月7日出版的杂志2006年第16期)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