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新闻分析】台北高雄两市市长选举前瞻(12月07日 PM)

2006年12月07日 13:25 来源于 caijing
选举成为对马英九和陈水扁的信任投票,也将使台湾两党制格局更加明显



   12月9日,台湾台北、高雄两个“特别市”将举行市长和市议员选举。在台北,由于现市长、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两届任期届满,国民党方面推出了前“环保署”署长郝龙斌作为候选人。
  郝龙斌是原国民党大老、“行政院长”郝柏村之子。他曾是新党党员,在今年1月宣布重返国民党,以期获得国民党的支持,角逐台北市长一职。在党内初选中,他击败了“立法委员”丁守中而成为国民党的候选人。
    郝龙斌之外,同属“泛蓝”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此次继2000年“总统”大选后,再次以无党籍身份参选。此外,前高雄市长、同样也是任期届满的谢长廷,代表民进党参选台北市长。除上述三人,参与竞争的还包括无党籍的李敖等三名候选人。
    在高雄方面,代表国民党参选的是前高雄市副市长黄俊英。他曾在2002年代表国民党同当时的市长谢长廷竞争,结果仅以不到2万票的微弱差距惜败。代表民进党出战的,是曾出任高雄政府社会局局长的陈菊,陈菊也是当年发生在高雄的反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的“美丽岛”事件的领袖人物之一。除以上两人,还有包括台联党罗志明在内的三名候选人。
  到目前为止的民意调查中,国民党候选人在两地都占有优势。台湾TVBS电视台12月5日的民调显示,郝龙斌的支持率为54%,谢长廷为20%,宋楚瑜为9%。在高雄,黄俊英以43%的支持度保持领先,而陈菊的支持率为29%。
  
没有“地方议题”的“地方选举”
  执政的民进党近两年丑闻迭出,尤其是今年早些时候曝出的陈水扁“国务机要费”丑闻,导致在野党和岛内民众发起数次“倒扁运动”;而新近围绕马英九的“市长特别费”问题展开的调查,也使马英九和国民党的威望遭受严重损害。因此,此次北高两市市长选举,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对陈水扁和马英九的信任投票。
  台湾“中央研究院”助研究员徐永明说,焦点不在候选人身上,选举人政见不再重要,成为本次选举的一大特点。而由此引发的结果是,尽管北高市长选举属于地方选举,但地方性议题不存在,选民转而从整个台湾政局的发展角度来看待选举。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国民党拿下属于“泛蓝”传统势力的台北市不成问题;但如果只是小胜,则可见此次“特别费”调查对马英九的杀伤力,导致马本人“政治明星”光环减弱。
  有分析指出,从马英九在去年岛内县市长选举中发出的“若国民党未能在县市长选举中席位过半,将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的豪言,到此次北高市长选举成为“对扁马的信任投票”,可以看出,马英九的施政基础,更多是源于他个人操守和威信,以及由此带来的明星效应。而马英九频频采用孤注一掷的方法,体现其将个人同国民党命运相捆绑的战术。
  谢长廷由南转北作战,与其说是觊觎台北市长之位,不如说是在缺乏行政职位带来的关注度后,保持和增加个人曝光率之举。
  徐永明认为,谢长廷即使败选,只要得票情况不错,仍可为参与2008年“总统”选举添加砝码。换言之,参选台北市长,实为来日的“大选”积累民意和政治资源。
    在高雄市这个传统“绿营”票仓,陈菊的支持率始终落后黄俊英12%左右,可见陈水扁及其家族、亲信涉及的弊案对民进党的杀伤力之大。陈水扁在为陈菊拉票时强调,选举并非对其和马英九的信任投票,而是对陈菊的信任投票。这显示其试图将选举拉回地方轨道、拉回到对候选人本身政见和施政纲领进行评判的用意。
  但正因为高雄的“深绿”性质,导致即使民调领先的国民党也不敢对选情过分乐观,促成12月3日马英九、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立法院长”王金平,以及13位“泛蓝”县市长全体出动,为黄俊英站台拉票的盛况。民进党方面,陈水扁也携包括“副总统”吕秀莲、“行政院长”苏贞昌、民进党主席游锡堃以及谢长廷在内的“四大天王”,集体为陈菊拉抬气势。充分展示高雄选情的激烈。
  
“两党制”格局愈加巩固
  此次选举,一定程度上可以同1998年的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相提并论。首先,两次选举举行的前一年,即1997年和2005年,执政党分别在地方“三合一”选举中失败,因此“特别市”市长的争夺对执政党意义重大,势在必夺。
  1997年,执政的国民党在23个地方县市长选举中只获得11席,少于在野的民进党的12席。在台湾历史上,在野党首次超过执政党掌握的县市长数量,开启“地方包围中央”的政治局势,导致国民党开始精简省政府。
  在2005年地方“三合一”选举中,在野的国民党继上一年夺回“立法院”多数席位后,一举拿下23个县市长席位中的14个,而民进党仅取得6席;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因此辞去主席职务,为败选承担责任。
  其次,1998年的北高市长选举,呈现出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大党对峙的雏形,而此次北高选举使得台湾两党制的格局更加明显。1993年从国民党中分裂出来的新党,成立初期声势极盛,一度成为台湾政坛第三股力量。但在1998年,由新党推出的台北市长候选人王建煊仅获得2.97%的选票;在高雄,新党候选人吴建国得票更少,仅有0.81%。这标志着新党力量日渐式微,已不再成为第三种选择。
  而此次选举,尽管“泛蓝”最终无法在台北通过协商推出一名共同候选人,但宋楚瑜以无党籍候选人参选,并非以亲民党主席身份参选;这部分表明,继2005年县市长选举仅获一席后,亲民党所试图代表的政坛第三股势力在逐渐边缘化。
  第三,1998年的北高选举结果,令普遍看好谋求连任的台北市长陈水扁、高雄国民党籍市长吴敦义,分别被挑战者马英九和谢长廷击败,导致两市政局重新回到基本面——“北蓝南绿”。反观此次选举,台北国民党籍的郝龙斌始终遥遥领先,而在高雄,虽然国民党籍黄俊英民意占优,但纵使民进党深受陈水扁弊案拖累,民进党籍的陈菊实力依然不可小觑,翻盘几率犹在。
  在台湾目前族群对立、蓝绿分野愈演愈烈的今天,动辄诉诸本土化情绪,掀起身份之辩,是选举常见手法。而此次北高市长选举有可能更加体现这种对立。
  1998年北高市长选战尘埃落定后,国民党内部出现分裂,导致2000年陈水扁渔利,以39.3%的相对多数当选“总统”。此次宋楚瑜参选,不可避免地分散部分“泛蓝”选票;而选前马英九同宋楚瑜秘会,导致外界就蓝营内部关于郝龙斌和宋楚瑜之间的“弃保”作出种种猜测。随着近年国民党在蓝营中逐渐“一党坐大”的趋势,人们有理由担心选举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坦途。
  国民党如果在此次选举中遭受任何一地的失败,很容易找到矛头所指,即近来饱受“市长特别费”事件困扰的马英九;如果胜利,马英九将更加相信、也更加依赖自己的个人声望,更没有动力对其执政风格进行改变。而马英九的“泛蓝共主”地位,在去年县市长选举达到顶峰后,已呈下降之势。目前蓝营内部,包括国民党内部,对马执政风格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包括王金平、邱毅在内的重磅“立法委员”,都为宋楚瑜站台。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选举,将为“泛蓝”整合提供一个很好的观察棱镜,提供一个可以透视台湾政治生态的机会。■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