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郑筱萸主政中国药监七年的教训

2007年04月15日 09:37 来源于 caijing
不解决谁来监管“监管者”这个问题,所谓制度革新都会演变为“新瓶旧酒”式的权力争夺



  作为一个曾经在中国药监体制上留下痕迹的人物,郑筱萸的罪与罚,为我们反思和重建药监体系留下了教益。
  4月16日出版的杂志封面文章“郑筱萸罪与罚”详细报道了前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经济罪案的真相和部分灰色交易细节,认为郑筱萸案,已经不是有关个人沉浮的孤立事件。需要观察的是令人痛心也令人深思的一组密切关联的样本,而联接这些样本的,正是命途多舛的转型期中国药监体制。郑筱萸主政中国药监七年的教训是:如果离开独立、专业、公开和制衡,从监管权到寻租权仅一步之遥。
  报道称,自2005年郑氏退位后,中国药监系统的反腐风暴愈刮愈猛,终于进入权力之巅国家药监局——2005年7月8日,郑被免职仅半月余,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及妻子付玉清因涉嫌受贿被刑拘;2005年11月,中国药学会咨询服务部主任刘玉辉与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刘永久先后被捕;2006年1月12日,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药品注册司化学药品处处长卢爱英、国家药典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国荣被立案调查;2006年12月22日,已退休一年多的郑筱萸及其妻儿正式被立案调查。
  回溯狂飙初起,是在2001年,原浙江省药监局局长周航涉嫌受贿被捕,成为中国首位落马省级药监局长。周航在次年因受贿折合约400万元人民币被判死缓。此后,原广州市药监局局长杨卫东、吉林省药监局副局长于庆香、原福建省厦门市药监局市场监督处处长陈健平、陕西省药监局注册处处长、规划财务处处长米养素等,一连串地方药监官员相继因涉嫌经济罪案落马。
  2006年以来,自国家药监局反腐震荡,地方药监局更多问题曝光,目前已有辽宁药监局长张树森、浙江药监局局长郑尚金两位地方正局级大员先后案发。而至2006年12月底郑筱萸被查前后,地方药监系统案发者至少有五名厅级官员,另有十余名处级官员,涵盖药品注册、医械审批和市场监管等职位。与前些年交通口相似,药监官员正成为腐败高发人群。
    据调查,地方药监官员出事集中在两个时期:其一为1998年至2002年,彼时正值各地方药监机构组建,给医药企业提供便利、通过人事提拔及办公楼工程牟利等,成为当权者敛财之道;其二是2003年至今,期间药监系统权力膨胀,案发多集中于医械审批与药品注射领域。
  与这些药监官员落马相伴随,一系列关乎公众生命安全的重大医药事故相继爆发,从东北“齐二药”假药到安徽夺命“欣弗”,从消费者叫苦不迭的“奥美定”到涉嫌携带丙肝病毒的“佰易”,医药监管失效的现状已不容回避。而近年来,公众对于“看病难”、“看病贵”反思逐渐深入,“药价之谜”诘问声声,医疗体制改革滞后和药监系统弊端丛生的关联已经昭然。
  同时配发的记者述评认为,在郑筱萸主政药监的时代,与宦海浮沉、权力更迭相交叉,可以看到的是一个药监体制扭曲安排、行业歪风蔓延的沉痛现实。药监局扭曲的制度变革似乎已经说明:不解决谁来监管监管者这个问题,所谓制度革新都会演变为“新瓶旧酒”式的权力争夺——无论这个监管机构叫什么名字,或由哪个部门所主导。■

   (全文详见4月16日出版的2007年第8期杂志封面文章“郑筱萸罪与罚”、“谁来监管监管者”、“地方药监官员前腐后继”)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