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出口退税率整体下调 着力贸易平衡

2007年06月20日 15:56 来源于 caijing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减缓贸易顺差为首要目标,大范围调低出口退税率



  中国政府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也是近年来涉及商品范围最大的一次调整。
  中国政府于2003年10月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出口退税率整体下调了三个百分点。此后,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极为频繁,2004年至今已近20次。最近一次调整是自2007年4月15日起,将部分特种钢材及不锈钢板、冷轧产品等出口退税率降为5%;另外,一些普通钢材取消出口退税。
  2003年以来,在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中,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得以上调,但退税率水平呈整体下降趋势。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进一步取消了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水泥、肥料等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服装、鞋帽、玩具等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花生果仁、油画等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作为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财政部官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不仅加剧贸易摩擦,而且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显示政府开始为解决中国贸易失衡问题采取实质行动。
  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5年。在不同时期,出口退税政策被赋予不同的功能,成为中国变动最大的税收政策。初期锁定的政策目标是鼓励出口创汇,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在此期间,出口退税还扮演了调节国内商品余缺和产业政策的功能。2003年,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源于政府大量拖欠企业退税款,是鼓励出口政策与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之间权衡的结果。
  此后,随着中国能源、原材料供应瓶颈凸现,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后,以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出口为目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更为频繁。
  进入2006年,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外汇储备猛增,人民币升值压力挥之不去。众多专家开始呼吁,通过调低出口退税率“为人民币减压”。减缓贸易顺差被逐步纳入出口退税政策的职能范围。
  据海关统计,2007年1-5月进出口总额为8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累计贸易顺差857亿美元,同比增长83.1%。迅猛增长的贸易顺差,终于促使中国政府首次以平衡贸易为目标,大范围调低出口退税率。
  但对此政策,有专家认为有失公平。因为目前中国出口的货物中,50%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其中一大部分是销售给母公司,再转销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不退税,商品还没有实现最终销售,就已承担了额外的税务成本,有失公平。
  出口退税,即将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税退还给企业,出口商品以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使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具有平等竞争力。出口商品“零税率政策”被认为是国际惯例,按WTO规则,没有要求对出口商品全部退税,退税亦不能超过所含税额。
  对通过取消或调低出口退税率抑制出口的做法,有反对者认为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办法不应抑制出口,应当通过扩大进口来解决。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解决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问题,不能通过减少出口退税的方式,提高人民币汇率促进进口并扩大内需,是解决中国贸易失衡的最好途径。
  作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取消或调低出口退税率会减缓出口增速,从而降低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增长也会随之减缓。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效果相当于人民币升值;如果中国政府选择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用非汇率的手段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有助于打消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