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9月CPI同比增长为6.2%。自7月开始,CPI月月攀高,7月CPI同比增长为5.6%,8月同比增长更是探高至6.5%。在这一过程中,食品价格尤其是肉禽类食品价格的飙升成为上涨的最大推力。
据朱之鑫介绍,今年1月-9月累计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1%;其中,有3.5个百分点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
正因为此,政府一直在努力平抑食品价格,尤其对于肉禽类食品价格,表现出极大重视。在稳定猪肉价格方面,现行的措施主要有三,其一是从生猪供应源头上着手,通过养殖补贴、生猪保险、疾病预防等措施,鼓励农民加大养殖力度;其二是引导短期见效快的家禽和鲜蛋生产;其三是在各地市场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投放储备肉,以确保猪肉价格的稳定。
以上数条措施对猪肉价格下降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按发改委10月17日公布的监测数据,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集市平均零售价格12.41元/市斤,较之8月9日的最高价格13.95元/市斤下降了1.54元/市斤,如果将8月以来的数据回放,可以发现,猪肉零售价格一直保持小幅下调的态势。
一般来说,生猪出栏时间大概需要半年左右,也就是说,由于供应增大而导致的价格自发下调难以在短期内出现,而政府的行政引导仍将继续作为主要力量发挥作用。因此,猪肉价格的大幅回落目前仍不现实。
正因为此,市场对于四季度的CPI仍保持警惕。央行行长助理易纲17日表示,全年CPI有可能超过4%,央行未来的利率政策将取决于通胀发展。值得注意的是,9月的信贷增速和贸易顺差继续保持高位,这意味这新一轮紧缩周期可能在四季度出现。
在美联储降息后,中国可以操作的空间正在减少。但央行官员数次公开讲话中却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多依赖对国内因素的考虑。因此,央行在四季度可能将目光更多的投放在通胀、货币供应量及信贷节奏是否能温和放缓方面。学者指出,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在近期的强烈波动性,央行应十分重视核心通胀的变化,并密切注意通胀是否存在向非食品和能源部门扩张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