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抓紧拯救生命的“时间之窗”

2008年05月15日 22:09 来源于 caijing
随着震后搜救的“黄金72小时”已过,被埋者生还的希望进入“倒计时”状态

随着震后搜救的“黄金72小时”已过,被埋者生还的希望进入“倒计时”状态

  据来自四川省政府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15日16时,四川省仍有12300人被埋在废墟之下。
  此时,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73个多小时。
  也就在当天,来自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的三支专业救援队,已经到达汶川地震灾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留给我们从废墟中拯救生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国际救援界普遍公认,震后的72个小时内,如果被埋者有机会获救,幸存的几率比较高;但超过这个时间,则意味着生还的机会将逐渐流失。
  为什么时间如此关键?其实道理显而易见:如果被埋者受伤,长时间无法救治很可能会因为失血而死亡;即使没有受伤,如果无法获得水、食物等,以及温度等不合适,也很难坚持太长的时间。
  比如,一般认为,没有空气,人大概只能活四分钟;离开水,幸存时间不会超过四天。虽然原则上讲,没有食物,人的生存极限可能会达到20天以上,但迄今为止,据了解,还没有在地震发生20天后获救并最终存活的纪录。
  目前,有确切纪录的最长存活时间,为14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46岁的卢珠兰曾经在被埋13天之后奇迹生还,这是中国地震灾难中的最长纪录。
  能在震后坚持10天以上的,几乎都可以用奇迹来形容。根据美国医学界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6年间,全球发生的34次大地震中,只有五个人活过了十天;在五天之后获救并最终存活的,也只有42人。
  因此,在震后,第一时间加以搜救,总是意味着最大的希望。1988年12月7日,亚美尼亚曾经发生大地震,最终造成25000人罹难。但最初24小时的获救者,生存率达到了90%。在美国,很多城市搜救队,更把“黄金72小时”升格到“黄金48小时”。
  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此次汶川大地震,还是之前的历次大地震,第一时间搜救往往都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大地震,往往意味着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使得专业搜救队以及大型设备很难在很短时间内进入震中。比如这次汶川大地震,在地震发生超过21个小时后,当地官兵才得以在无法携带重型装备的情况下,徒步进入汶川县城。由于在三天之后道路仍未打通,导致很多大型救援设备也迟迟无法进入。
  国务院总理、此次抗震救灾总指挥温家宝多次强调,第一位的是要救人,这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因此,虽然“黄金72小时”已过,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大规模的搜救行动仍将继续。随着专业搜救队伍和设备的逐渐到位,相信仍将有很多人得以获救。
  但很显然,现实是残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埋者幸存的“窗口期”或许到这个周末就将逐渐关闭。
  一些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搜救行动还应该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所有的生命迹象都消失为止。此外,保障幸存者的基本生活条件,准备灾后重建工作,越来越要提上日程。今天,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除强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外,对灾区防疫、满足灾民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等需求做出部署,力求“切实解决好受灾群众的吃饭、饮水、穿衣、住宿等问题”。还提出要切实防止次生灾害发生,避免造成新的损失。这些都是适时、恰当的决策。■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