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示之一是,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增速快、城市化规模大,同时灾害频仍,一旦灾害发生,经济损失动辄千亿元,仅凭商业保险无法充分覆盖。因此,通过政府市场合力,建立巨灾保险、风险管理及灾后重建融资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5月26日出版的2008年第11期杂志封面文章“震撼中国”·经济篇之“保险:不能承受之轻”一文称,早在十年之前,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已经着手研究建立中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当时的想法是财政部出资成立基金。课题组曾经到日本、秘鲁等地,主要是考察地震灾害中的民房保险,针对公司客户的巨灾保险还不在研究之列。”当时参与过研究项目的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京生说。
2008年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巨灾保险制度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巨灾保险的研讨已经进行了十年,让我们尽快把这项工作推进。”在一场关于巨灾保险的论坛上,一位国际再保险机构的专业人士这样呼吁,“中国的保险市场已经日趋成熟,只要再加上相关政府部门的立法、税收优惠支持,我们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巨灾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再根据执行效果将制度不断完善。”
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也成为保险行业政协委员们提案最为集中的领域。作为政协委员,刘京生也提出了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议,“从构建居民地震巨灾保险体系入手,进行一些实践尝试”。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真认为,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巨灾保险制度,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有了巨灾保险的经验和模型可供借鉴。“我们可参照那些已成型的模式,在重点地区率先建立一个由政府、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个人共同分担的地震巨灾风险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至综合巨灾保险体制。”王真说。
“重要的是,根据大部分国家的经验,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王真说,“在目前国内民众保险意识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立法为这个制度制定最基本的框架,为了加快制度的建立,政府可以先提供一笔启动基金,同时对巨灾保险给予免税政策,以利于巨灾保险准备金的快速积累。在过去的十年中,保监会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巨灾保险体制的建立,但由于巨灾风险的特性,这项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其他相关部委的支持。”
目前,世界银行正与保监会合作,建立巨灾风险数据库,研究巨灾发生的概率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评估。同时,世界银行还帮助民政部减灾中心,研究如何加强各地针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和应急工作。
“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磋商合作,希望帮助中国建立一套巨灾风险的管理框架和巨灾融资机制。中国保监会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只是没有想到巨灾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接连发生。”前述世界银行金融专家表示,汶川地震肯定会促使中国从战略的高度,更加重视巨灾风险管理和融资体系的建立。
5月26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两周的日子,当天出版的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文章“震撼中国”,按“目击篇”、“救援篇”、“科技篇”、“防疫篇”、“经济篇”分类,全景式地记录了这场转型期中国遭遇到的最大灾难以及对国人的启示。■
(全文详见5月26日出版的2008年第11期杂志封面文章“震撼中国”·经济篇之“保险: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