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青藏铁路成中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热门

2008年06月16日 11:08 来源于 caijing
由于创新瓶颈仍存,今年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否空缺引人关注   

由于创新瓶颈仍存,今年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否空缺引人关注

  随着2008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初评结果于日前正式公布,从有关方面获悉,青藏铁路有望获得今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之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歼10战斗机,曾经分别摘取了2003年度和2006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殊荣。
  国家科技进步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自设立初至1999年间,共评出特等奖56项,包括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1992年大瑶山铁路隧道和1997年秦山核电等重大项目。
  在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后,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改革,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评选标准更加严格。实际上,此后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歼10飞机工程获得过这一奖项。
  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成果处(下称国家科技奖励办成果处)处长姚昆仑说,目前,特等奖基本都面向国家重大的科技工程。它既包括科学工程也包括技术工程,并必须满足投资大、涉及人员众多以及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等多个条件。
  据悉,今年特等奖的“热门”候选对象,是于2006年7月1日全面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
  作为融合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国家重大项目,全长超过1100公里、总投资262亿元的青藏铁路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比如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最高的火车站等;而在这些数字背后,无疑折射出众多科技难题的艰苦攻关历程。
  此次通过初评的,除了18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以及国家技术发明奖43项。
  目前,中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项,均为每年评审一次。 
  略微有些尴尬的是,1999年改革之后,中国出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频频空缺的尴尬局面,甚至出现连续四年和六年的空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科学系王大明教授对记者表示,之所以出现空缺,是因为对于自然科学奖来说,是否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是能否获评一等奖的重要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奖自1956年设立以来,像华罗庚、吴文俊等人的研究成果,毫无疑问在当时具备了国际一流水平。
  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整个科研领域的氛围略显浮躁;科学家在申请项目时普遍选择风险较低、需投入时间短并容易出结果的课题,这就使得中国的科技发展难以创新。出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频频空缺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频频空缺的同时,科技进步奖不仅年年有多名一等奖得主,同时奖项数量也超过自然科学奖与技术发明奖总数1倍多。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科技奖励办成果处处长姚昆仑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奖强调在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更注重原创性不同,这一奖项更注重应用以及经济贡献。
  按照程序,今年7月,将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组织复审,复审结果基本形成了这一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在经国务院审批后,正式的获奖名单将在明年春节前后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公布。
  目前,参与中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申报并通过初审的,已有180个项目,其中包括青藏铁路、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研究与勘查评价、帕金森病和痴呆流行病学及干预、控制研究等。
  据了解,初审名单中的项目,只有少数项目会在复审时被淘汰,或者个别项目负责人对评审结果有异议也允许撤销参评。通常而言,初审后的淘汰率不足一成。■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