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启动

2008年07月03日 19:54 来源于 caijing
在通胀阴影和水资源短缺之间,农业水价改革既是大势所趋却又困难重重



  获悉,6月以来,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区选定的灌区,一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已陆续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试点的范围划定为总面积约150万亩的灌区,具体由水利部和财政部牵头进行。
  改革的具体思路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而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农民投工投劳进行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减少农民灌溉用水量。改造完毕后,第二步则成立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将末级渠系工程的产权明确交付农民用水协会,由其负责末级渠系的维护和用水管理。第三步才涉及价格,对灌区用水价格进行调整,令其不但能够覆盖国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向末级渠系供水的成本,也能够覆盖末级渠系水利工程养护成本,并实行终端水价制, 由农民向用水协会缴纳水费。
  部分试点的前期工作自2007年起已经开始,当时确定的14个灌区试点规划虽获得审批认可,当年未及投入实际运行。今年确定的试点灌区又有所增加,实施方案至6月已陆续完成审批,因此下一步即将同去年确定的试点一道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水利部有关人士指出,先期的节水改造工程将大大减少灌溉过程中的用水损耗,因此改革一方面虽然要调整水价,但同时也要令农民用水价格负担有所降低。
  2008年,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由去年的10亿元增加至30亿元,并将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综合改革试点纳入补助范围。今年4月,财政部确定其中单独用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总规模为3.375亿元,该补助已于4月份下拨到各试点省份财政专户,各地试点的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完工后,除农民投工投劳占工程成本25%外、其余成本将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各按50%和25%的比例进行补助。
  补助主要针对前期的节水改造,但参与试点的灌区必须承诺进行后续的水价改革。虽然有关的政府官员均非常谨慎地避免使用“涨价”二字,但他们都纷纷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即以往的农业水价定价偏低,必然导致用水的浪费,调价将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使用。
  在全国用水总量当中,农业用水历来占有绝大部分份额。近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其中,各灌区的用水量则又占其中大约60%。灌溉是用水大户,高效利用灌溉水正是缓解我国水危机的核心措施。
  来自水利部的数字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大中型灌区5894处,有效灌溉面积4.2亿亩,约占全国灌溉面积的一半。预计到2015年,全国大中型灌区的粮食产量将占全国粮食总需求量的44%。由于灌溉不畅,“十五”期间全国平均每年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我国是一个灌溉大国,灌溉状况的改善无疑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此次试点灌区总规模虽然偏小,但其成败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而据记者了解,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田灌溉投入却十分不足,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用水浪费,水价偏低,无法覆盖水利工程管理成本,这是促使有关部门推动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的主要原因。
  从此轮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末级渠系改造的补贴力度大于以往。实质就是要通过末级渠系工程改造,改善灌溉条件,节约灌溉用水。同时通过水价的调整,保证工程后续养护费用,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养护资金匮乏的难题,并建立节水机制。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则意在明确此后末级渠系产权和管理责任,同时保证水费的收取。
  然而,这个精心设计的方案最终能否实现,财政投资、农民投劳进行工程改造固然重要,但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如何确定改革后的水价。
  水价定低了,农民没有节水的动力,后续工程维护费用更难以保证,改革无法持续。水价定高了,农民承受不了,不但水费依然有可能收不上来,而且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粮价。在目前通胀形势加剧的大环境下,决策者顾虑重重,改革的难度增加。
  因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学者姜文来建议,在进行水价改革时,应综合考虑当前农业生产成本收益和农民收入情况,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改革的幅度现阶段应不超过于此,远期则可制定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
  专家一致认为,从长期看,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水价的上涨是大势所趋。因“公益性”而长期低估的农业水价,也不可避免要顺应这一潮流。也有观点指出,如果水费的上涨不能通过粮价的提高而获得合理的补偿,则应对农民建立用水补贴制度,这也是全球通行的做法,符合WTO的“绿箱政策”。针对补贴有可能诱导产生用水的浪费,则可研究合理的补贴办法予以限制。█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