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7月8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获悉,心理学家全面介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安保工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时勘说,他从去年起就开始为北京奥运会服务。
时勘在此次大会所作的报告内容,即与奥运安全有关。
这位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心理专家表示,北京奥运会期间,民众的心理行为能否保障大会圆满成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实际上,人文奥运首先取决于管理者、运动员和观众等奥运参与者的心理行为和谐。因此,需要根据民众心理行为规律来调整管理对策。
时勘称,北京市政府在各个领域相继建立了应急管理系统,为保障社会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应急管理体系主要按政府职能部门归口管理,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在关键时刻往往难以发挥作用,这也是世界各国应急管理系统存在的共性问题。
对于奥运来说,涉及天气、生命线、食品、交通、水电、赛场等诸多问题;而所有不测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共同涉及的是对于系统中人的心理行为的预测、识别与引导。
具体说来,赛场行为、道路交通行为、跨文化交流、环境适应行为、危机管理决策等心理行为问题,都与奥运安全息息相关。
以赛场行为为例,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因体操单杠裁判不公引发观众骚乱,观众对裁判评分不满,报以长时间嘘声,并起立抗议,致使比赛中断近十分钟。
时勘指出,赛场群体性暴力行为的根源之一,是人们将体育运动作为宣泄的途径。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能量,包括过剩的精力、不满、愤怒、压抑等;像足球这样激烈的运动,就为人们的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释放通道。
观众对一个运动员、一个队乃至国家的认同越强烈,就越容易卷入运动暴力,因为这种强烈认同会严重影响个体的知觉,从而出现很多知觉偏差或者归因偏差,最终导致愤怒,即认同联结。像奥运会这样的国际赛事,多数人会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但不能触及他们民族自尊的底线。
在群体情境中,个体不容易被注意到,就更可能卷入到冲动性的越轨行为之中。从众心理等也很容易影响个体的行为。电视转播主持人的倾向等因素可能会对观众有大的启动作用,如果在转播中鼓吹对抗,观众可能更表现出敌意和暴力。
此外,如果双方观众在政治意识、价值观、文化方面存在敌对性认识,比赛的结果更容易加剧双方的敌意。
因此,时勘认为,针对奥运赛场可能发生的冲突预兆进行分析,根据运动员、场馆人员、防暴人员和普通观众的行为特征,编制各种应急预案,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就能有效地预防不测事件的发生。即使一旦有意外情况,也能理性应对,把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他举例说,减少去个体化倾向的措施可以包括:增加安全摄像头,赛前在大屏幕上展示抓拍的观众镜头,暗示个体在监视范围中;采用实名购票、入场签字;对有犯罪前科者等重点人物进行监控与处置。
时勘还说,在公开场合多采用女性担任防暴人员,比如让她们以礼仪小姐身份出现,更容易隐蔽,对赛事的影响也会比较小。
时勘所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还与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签订了协议,将对奥运报道主持人等进行心理培训。
实际上,针对北京奥运安全,心理学家已经提交了总体的管理对策建议。
其中,汶川地震对灾区民众乃至很多中国民众的心理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时勘及其同事认为,要根据人的创伤后心理障碍的规律,在舆论宣传中,要避免在短期反应阶段中民众认知归因的极端化,把群众对于汶川地震灾难责任、人为因素的注意力,引导到如何战胜困难、团结一心,迎接奥运的积极方面。
同时,应借鉴国外奥运安全管理经验,加强北京现有的18区县民众心态调查网络,通过系统的北京市民心理行为状况调查,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市减灾协会支持下,时勘及其同事已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2500多名北京市民中进行过问卷调查。当时的调查结果表明,民众最担心的三个方面分别为交通拥堵、公众文明和恐怖袭击。
开展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的宣传活动,针对高层管理者危机决策、反恐防暴人员、交管人员、场管人员和社区服务人员等的危机应对和跨文化沟通等培训,也至关重要。
此外,奥运志愿者也可在奥运安全方面起到民间协助作用。2008年6月,由时勘担任主编的《志愿者服务心理指南》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被作为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读本之一。据悉,奥运会志愿者的心理培训工作仍在进行,但仍然比较缺乏有经验的培训人员。■
杂志本期封面报道《奥运杠杆》
变革跨越奥运会
突破在开幕式外
新北京
远眺经济“后奥运”
A股奥运行情未至
奥运商机“画饼”
沉重的体育场馆
为了“干净的奥运会”
直播北京 直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