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标准测算,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已经基本实现了碳平衡。
今天(17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开幕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主题发言中做了上述表示。
所谓“碳平衡”(carbon balance),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新名词,是指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各种措施消抵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平衡”。因此,这一手段也被称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之所以把“碳平衡”和北京奥运会相连,是因为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不仅是精彩的赛事,还有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
首先,是各代表团成员和观众长途旅行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北京奥运会堪称盛况空前,仅参赛运动员就有上万名之多。北京市旅游局在今年7月也预测,奥运会期间北京的境外游客估计达到45万人,境内观众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此外,“鸟巢”“水立方”等大批奥运场馆和设施的建设运行,以及奥运会火炬传递等活动,都动用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这也意味着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之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万钢在与他的会面中表示,初步的估算表明北京奥运会有望实现“碳中和”。
万钢指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通过实施交通控制、植树造林以及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才得以实现。
实际上,过去七年实施的“2008科技奥运行动计划”中,在超过35000人的科研队伍从事的1200多个科研项目中间,就有不少与此相关。比如绿色能源的应用、规模性地采用清洁燃料汽车以及节能照明等,这些都直接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诸如智能交通系统等应用,也同样可以起到有效缓解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
他举例说,在绿色能源方面,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经占到了场馆用电比例的26%。而以在整个奥运会的场馆当中采取的半导体照明技术为例,全年预计也可以节约75万度电,节能率达到70%。
实际上,万钢强调,这些技术绝对不仅仅应用在奥运赛场上,包括半导体照明等在内的技术,目前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使用半导体照明节约的电力已经达到了一亿度,而交通信号灯采用半导体技术后节约的电力更高达两亿度。
在万钢看来,奥运场馆对太阳能示范的电站、风力发电和LED的应用,将推进太阳能发电系统和半导体节能照明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国将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当中规模化的推动这些示范技术的普及。
本届中国科协年会为期三天,将于19日正式结束。在这期间,将举办38场专题学术交流活动、10个专题论坛以及12场科普活动。
据了解,包括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道格拉斯·奥谢罗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各领域科技工作者在内的一万余人,将参加本届科协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