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专家否认中国转基因水稻存专利陷阱

2008年09月27日 13:42 来源于 caijing
外国专利范围和期限均有严格限制,应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未来第二代转基因作物有望更多地利用国内专利

  今年5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第三世界网络(TWN)曾联合发布报告,称中国正在等待商业化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均涉及多项国外专利;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自主权,应暂停这一进程进程。
  在9月26日结束的“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三次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做出了回应,称上述说法有误导之嫌。
  所谓转基因生物,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将主要遗传物质DNA进行人为改造形成的生物。改造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引入外源(来自其他生物)目的基因,让外源目的基因在生物体内表达出来;另一种则是在不导入外源基因的情况下,通过对生物体本身遗传物质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来改变生物体遗传特性并使其在生物体内表达。
  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中心首席科学家彭于发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转基因作物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以中国最早大面积推广的转基因作物——棉花为例,虽然其种子的价格是普通种子价格的3倍到5倍,有的会达10倍,但由于其可以大幅降低农药用量,农民每亩仍然可以增加收入100多元。
  “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效益增加还是非常显著的”,他补充说。到2007年,中国种植转基因棉花已达350万公顷,占到了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九成。
  而正是由于转基因生物潜在的巨大经济诱惑,许多商业公司也开始争夺转基因技术的“专利阵地”。其中,美国孟都山公司更是凭借大量投入占得先机,申请了大量专利,并不断购买其他机构拥有的专利,从而成为世界上目前拥有转基因技术专利最多的机构。
  有调查表明,一种转基因水稻的整个研发过程——从目的基因的筛选开始,直至最终得到植株,可能涉及的专利有数十项之多。
  中央民族大学周宜君等人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专利问题的确存在。在其发布的《转Bt/CpTI基因水稻知识产权调查报告》就指出,很多用于发展转基因水稻的生物技术和基因已被国外公司和机构通过专利保护控制,这些技术中包括一些核心技术。
  但是,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卢宝荣对记者强调,每项专利都有明确的专利范围,实际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专利垄断和滥用;另一方面,专利也都有时间限制,有些转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期限可能只有五年左右。
  因此,他表示,这种问题仍然在可控的范围之中,对于“转基因水稻遭遇国外专利陷阱”的观点不能认同。
  在接受采访时,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中心首席科学家彭于发也提醒说,转基因水稻的个别技术可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对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他也建议转基因生物的研发者,在研发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到专利问题。毕竟,如果不预先考虑的话,在未来的应用阶段是有可能会带来麻烦。
  今年7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这一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人民币,以促进转基因农作物和牲畜的商业化进程。这一专项将主要分为技术研发,安全管理和商业化三大部分。
  卢宝荣表示,新的转基因专项将致力于发展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即具有更高营养价值和蛋白质的转基因作物。如果能在第二代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上取得突破,也将进一步减轻未来商业化之后对于来自国外专利的担心。
  据悉,中国农业部目前也正在积极和孟山都公司展开合作。就在9月23日,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与美国孟山都全球执行副总裁伯格曼展开会谈,双方有意加强转基因生物技术方面的合作。
  牛盾表示,希望孟山都公司提供相关的数据和科研报告,并希望派中国农业代表团赴达到上述目标的实验室和生产区域考察。伯格曼则表示,期待与中国农业部开展合作,愿意用孟山都公司先进的技术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