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首案:何以维护不特定主体信息安全

文|财新 单玉晓,曾良科(实习)
2022年04月12日 11:44
最高法院发布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一被告非法贩卖4万余条个人信息获利3.4万元,被判赔偿公共利益损失并公开赔礼道歉。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一审人格权纠纷案件192675件,同比增长19.2%
4月11日,最高法院发布九个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包括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明确大规模侵害个人信息行为构成对公共信息安全领域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人格权司法保护不断强化。4月11日,最高法院发布九个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包括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明确大规模侵害个人信息行为构成对公共信息安全领域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彰显司法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决心。

  这是一起非法买卖个人信息案。最高法院披露的案情显示,2019年2月起,被告孙某以3.4万元的价格,将自己从网络购买、互换得到的4万余条含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的个人信息,通过微信、QQ等方式贩卖给案外人刘某。案外人刘某在获取相关信息后用于虚假的外汇业务推广。公益诉讼起诉人认为,被告孙某未经他人许可,在互联网上公然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造成4万余条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使用,严重侵害社会众多不特定主体的个人信息权益,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据此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责任编辑:王逸吟 | 版面编辑:鲍琦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