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重温唐山大地震】预报之谜(下)

2008年05月21日 12:52 来源于 caijing
海城地震后,地震工作者被一个问题困扰:海城7.3级大震是否标志华北地震活动一个“高潮期”的结束

海城地震后,地震工作者被一个问题困扰:海城7.3级大震是否标志华北地震活动一个“高潮期”的结束
  
  海城地震之后,一大批地震工作者欢欣鼓舞的情绪似乎消失得很快。他们几乎全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海城七点三级大震,是否标志着自邢台地震以来华北地震活动的一个“高潮期”的结束呢?
  华北。谜一般的华北!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上部已变得破碎不堪,像一件古老的陶器,表面布满了裂纹。无数碎片构成一个地壳,华北地块便是这其中的一片。它的西界为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北界为阴山─燕山构造带,南界为秦岭─大别山构造带,东界在海中。这些构造带附近常有从地幔侵入的超基性火成岩系、复杂的变质岩系和规模巨大的褶皱断裂系统。那里既是构造活动带,又是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异常带,也是地震的活动带。在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三者相对运动的控制下,华北这一块“碎片”常常处于不平静的状态。
  但是现在呢?
  海城之后,还有没有大震?
  观点(1):华北强震依次发生的时间间隔一般较长,华北大地该平静一阵子了。倒是中国西部更值得注意: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四年,已连续发生云南通海、四川炉霍、云南昭通三次七级以上大震。应当更警惕西部的危险性。
  观点(2):海城地震后,华北地区的许多异常现象并未消失,大震的危险性依然存在!
  这是一场极为正常的学术争鸣。谁都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谁又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一个旁观者,事先要想为双方轻易地作出裁决是既荒唐又浅薄的。当时谁也不能看穿地壳下的这一切奥秘。斗转星移,即使现在,这些自然科学家有时仍多少像一个占卜者,于一片茫茫之中去掐,去算……
  常常,他们就像总在秒针的哒哒声中过日子。
  然而,时间,构成这段历史的最客观的时间,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八日
──距唐山地震半年
  国家地震局向国务院上报《关于京、津、唐、渤、张地区一九七六年地震趋势的报告》。
  报告称:我局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在北京召开了海城地震科技经验交流和一九七六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会议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地震活动的高潮阶段,估计近一二年内大陆地区有可能发生七级以上的强震。目前有较多异常显示,可能发生较强地震,需要重点加强监视的地区为:(1)滇西北及川藏交界一带;(2)四川、青海、甘肃交界的四川松潘─茂汶一带和青海的花石峡─都兰、乌兰一带。有发生五至六级地震背景的地区为:(1)京津唐渤张地区;(2)皖北、苏北、鲁东、豫东一带。
  会议认为:“京津唐渤张地区今年内仍然存在发生五至六级地震的可能,但目前尚未出现明显的短期和临震异常。”“从目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来看,唐山与朝阳之间和京津之间两个地区尤应加强工作……。”
  报告提出急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第一条就是“继续贯彻国务院〔1974〕69号文件的精神”。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