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华人科学家团队研制的人用禽流感DNA疫苗,已经在小鼠身上展现出了应用前景。该候选疫苗一旦成功上市,有望适用于不同类型的H5N1禽流感病毒,并且解决疫苗生产规模受限等难题。
这种候选疫苗是由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著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翁启惠等人联合研制,相关论文即将发表于本月9日出版的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380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约六成患者不幸去世。倘若H5N1禽流感病毒获得在人与人之间持续传播的能力,将造成大流感的流行。因此,H5N1禽流感疫苗被视作应对大流感的重要手段。
目前,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均在从事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美国等一些国家也纷纷储备人用禽流感疫苗,以备不时之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科兴公司共同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也于2007年底完成二期临床试验。尽管这种疫苗尚未开展更大规模的三期临床试验,它还是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许可,并可用于国家战略储备。
不过,传统的流感疫苗是病毒载体疫苗,需要在鸡胚中培育,其生产速度和规模均受到限制,给疫苗的质量控制也带来了挑战。而且,一种疫苗一般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流感病毒毒株。
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者何大一的研究组,则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基因组研究中心翁启惠研究组合作,开始研制一种新的针对禽流感病毒的DNA疫苗。
翁启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合作团队分析了已有的H5N1病毒变异的DNA序列信息,制造出新的DNA序列,希望对H5N1病毒的各种变异均能发挥作用。
然后,研究团队对这个DNA序列进行优化,然后将其注入DNA质粒,获得了侯选的DNA疫苗。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种基于DNA的禽流感候选疫苗,但此前的候选疫苗免疫效果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上述研究团队采用了电穿孔(electroporation)的技术,将DNA疫苗引入到实验小鼠体内。
何大一则说:“电穿孔的方法相当新,最近才进入到人体研究领域。在我们的动物实验中,电穿孔通常可以使DNA疫苗的免疫反应能力提高约100倍。在人身上,我们也在进行探索。这种方法对DNA疫苗是一大促进。”
研究团队的DNA疫苗引入到实验小鼠体内后,产生了针对几种H5N1病毒变异的抗体,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这些种类的H5N1病毒的侵袭。翁启惠说,对于以后新出现的H5N1病毒毒株,也可比较方便地修改DNA疫苗,同样起到保护作用。
由于无需借助鸡胚培养,这种DNA疫苗可望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据何大一介绍,这种疫苗的质量更容易控制,其生产成本也可能低于一些新的病毒载体疫苗。
目前,这种DNA疫苗尚处于动物试验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不过,何大一透露,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在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件下制造DNA疫苗,希望该疫苗可以在临床上进行验证。
翁启惠也对记者表示,希望今年在动物身上完成毒理学和药理学研究,然后争取推进到临床人体试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