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报告解读】教育改革尚无蓝图

2009年03月05日 18:35 来源于 caijing
2009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五项重点,多集中于教育投入政策,并无整个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

  在民生领域,中国百姓对教育、医疗意见最多。如今,医改方案经过几年磨砺,即将正式出台;但教育体制如何改革,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蓝图。
  200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2009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即“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等。但具体的教改方案,目前尚未提上具体日程。
  客观地说,2005年以来,中国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从绝对数到增幅,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2008年中国城乡取消了义务教育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为了解决义务教育投入的历史“欠账”,中央政府还决定在2010年前基本化解数百亿元农村“普九”债务。
  在非义务教育方面,近年来中央政府也加大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同时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并决定对绝大多数中专生发放助学金。中国政府正在引导更多的中学生成为中等技术人才,最终实现“一半初中生上中专,一半上普通高中”。
  在《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把上述举措列为“促进教育公平”之举。具体而言,首先是2008年“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向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第三,中央财政投入223亿元,与地方一起,资助了超过2000万人的贫困大学生。
  但在现实中,中国的教育投入效率依然严重低下,教育服务质量依然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悬殊,短期内城乡“教育鸿沟”依然难以弥合。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是放开民办教育准入,强化公立教育的竞争,打破现存的公办教育“管办不分”弊端。
  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政府对教育体制改革,显然还没有形成清晰和完整的思路。在学界人士看来,中国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目前尚未破题。在教育理念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与学界的差距甚大。
  中国教育部此前也公开向社会征求对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目前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结束。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截至2009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各类意见共212.5万余条。
  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把上述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内容向社会公开,只是满足于“开门接受,闭门梳理”。迄今为止,各界尚不知道上述2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到底说了些什么,也没有真正形成充分和公开的讨论。
  诸多学者指出,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改革的阻力,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显然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对中国这个拥有高达2亿多学生的国度,教育服务的提供、付费、监管显然应有“革命性的改变”,而不是拘泥于现有格局。
  当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2009年教育发展的五项重点,但大多不涉及教育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比如,其中第四项“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问题。如果教育外部改革不到位,素质教育则是一句空话。其余四项都是加大投入的政策,缺乏提高教育投入效率的内容,而且大多是对已有政策的重申,鲜有崭新的表述。
  以第一项为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这只是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案”的一部分,当时该方案就确定了该财政拨款目标。
  第三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中央财政投入120亿元,惠及1200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其实,该政策也早在2008年12月就已经出台,并付诸实施。
  2009年的两会,没有给出明确的教改承诺。看起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依然前路漫漫,能否克服现有教育制度的痼疾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