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食品涨价并非全面通胀前兆

2007年09月04日 20:41 来源于 caijing
毕井泉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偏快,确有“转为过热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但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



    “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源于食品涨价,其余商品价格则是有涨有落,并没有出现全面、持续的价格上涨,中国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9月4日上午,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7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同比提高5.6%,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涨幅。而今年1~7月该指数累计上升3.5%,高于决策者年初3%以内的预期目标。今年5、6、7三个月,CPI逐月提高,涨幅分别为3.4%、4.4%和5.6%。
    毕井泉分析说,此番物价上涨,食品涨价“居功甚伟”。“在1—7月份物价总水平上涨3.5%,其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影响了2.9%,居住类的价格上升0.5%,两者合计就使得物价总水平上涨3.4%,其他类的商品,升降相抵,基本上对物价总水平没有影响。”
    据此前发改委官方声明,从食品价格看,今年1—7月,食品类价格上升8.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2.9%。从居住价格看,居住类价格上升4.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5%。两类价格的影响达3.4%。
    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8月20日曾分析说,从统计上看,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共有八个类别,1-7月CPI累计上涨3.5%中,其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影响最大,其他六大类价格升降相抵,对价格总水平上涨几乎没有影响。
    具体而言,除了食品和住房,今年1-7月,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3%、0.5%和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分别上涨2%、1.7%和1.6%。
    在毕井泉看来,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偏快,确有“转为过热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但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因为衡量经济过热和过冷,不能仅从经济增长速度着眼,而是要看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否平衡。
    毕井泉认为,从中国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现在存在的只是结构性的供应不足,比如说猪肉等食品,并没有出现全面的供应紧张,即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的局面。
    对于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涨价,毕井泉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粮价大幅上涨,而直接原因则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和猪蓝耳病疫情。据有关政府部门调查,正是受制于上述因素,今年6月以来,中国的生猪出栏量要比上年同期下降10%左右。
    毕井泉预计,猪肉价格在未来一年内依然会有波动,而猪肉供求的转折点则可能在2008年6月以后。“即使农民从现在开始饲养仔猪,待仔猪长成母猪,然后再怀孕产出仔猪,再到育肥猪投放市场,一般可能要一年半左右。因此生猪供给的根本性转变,可能要到明年二季度以后。”■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