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治理或建设的成效,同时也应科学地对待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在11月27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三峡建委副主任、三峡办主任汪啸风如此表示。
据汪啸风介绍,中国政府在三峡生态环境治理上,将重点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规划措施,落实三峡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和三峡库区以及上游的水污染防治规划;二是工程措施,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库岸的治理、河道整治等;三是生物措施,对水陆两栖植物进行培育和实验;四是管理和监测措施,完善三峡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五是试点示范措施,包括消落区的治理、支流饮用水源安全、建设库岸带生态屏障区以及农村截污、城镇截污等;六是科研措施,继续研究泥沙问题以及对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变化等。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自1992年开工建设以来,已先后完成了大江截流和大坝建设,目前已进入后期建设阶段,该工程将在2009年全部竣工。由于国内外对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水污染、动植物保护等问题存在诸多批评,该工程也是中国最富有争议的水电工程。
此前的9月25日,官方在武汉召开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曾表示,三峡库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状况远未得到根本扭转。
由此,汪啸风曾表示:“对于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以损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据汪透露,中国总理温家宝今年在研究三峡工程时也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但在11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对汪啸风的长篇专访,汪啸风称:“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好于预期”。汪啸风同时表示,1991年有关部门出具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结论,仍然科学可靠。
海外媒体认为,在不足两个月内,中国官方对三峡工程环境生态问题的表态前后矛盾。故此,在11月27日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中外记者,汪啸风重申了其对新华社记者上述谈话的主要观点,并解释说“并不存在上述矛盾”。
汪啸风表示,据1991年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书“利大于弊”的结论,可说明决策者认识到上马三峡工程确也“存在弊端”。他在9月25日武汉会议上的发言,只是根据上述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结论,“分析了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而不存在媒体所说“中国政府官员首次承认这个问题”。
汪啸风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对三峡工程地质灾害治理三期工程的投资为73亿元,而二期工程投资为40亿元。而对外界传闻的三峡水库将于2008年提前一年蓄水至175米最高水位,汪啸风说,该问题正在认真研究,目前还没有最后结论。
据中国地质专家分析,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可能在三峡水库蓄水至最高水位后陆续显现。因为长江沿岸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随着一年一度的“蓄水-放水”,长江水位时涨时落,可能使一些旧滑坡复活或诱发新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