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宣布,中国科学家发起,加拿大、英国、美国、丹麦等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 “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这一计划的近期目标,是在半年之内完成大熊猫基因组的序列框架图。
据专家介绍,“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所产生的大熊猫基因组信息,将会对大熊猫的生态到进化等众多科研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深入了解大熊猫这一特殊物种,提供重要的遗传学和生物学基础,尤其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其特殊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其进化的分子机制。
此外,该计划对保护这种濒危物种和监控其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大熊猫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而且,由于将采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这一计划也会推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讨会”的参与者、美国圣·迭亚哥动物园濒危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的奥立佛·莱德(Oliver Ryder)博士说,“这是国际上研究大熊猫的第一个基因组计划。它将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提供重要的信息。大熊猫是全球物种保护的标志,研究大熊猫基因组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所长张亚平院士也认为,大熊猫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将为科学家了解大熊猫的行为方式和独特食性,提供遗传学基础,并有利于揭示其种群隔离以及迁移的历史。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特有珍稀保护动物,在国内外都备受喜爱。作为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800万年,有“活化石”之称。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其栖息地已经有所恢复。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普查,大熊猫的数量也增加到了近1600只。
但是,这个物种仍然面临着诸多生存危机,比如生殖能力下降、性腺功能衰退等。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贺林院士看来,基因组计划的展开,对于人类定性和定量地认识,环境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生理与病理发生,提供了新的重要模式。
大熊猫的基因组与人的基因组大小相似,大约为3Gb,可能包含2万-3万个基因。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序列组装分析的朱红梅博士称,该项目除产生高通量的基因组序列外,还将进一步研究大熊猫主要种群的遗传变异,以揭示大熊猫目前以及过去的状况,包括历史种群大小、目前的近交水平、对基因流的精确估计,以及两个不同山系大熊猫种群之间过去的连接状况等。
这一计划是在今年1月21日至22日于深圳召开的“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讨会”上拟定的。中国、加拿大、英国、美国、丹麦等国的科学家出席了这一研讨会。据介绍,用于该项目研究的大熊猫,将来自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国际上目前已经完成了从水稻、线虫,到狗、猪,乃至人本身的基因组测序,但是对于大熊猫这种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相关工作一直是个空白。
据悉,完成基因组测序,只需要取少量的熊猫血液即可,对熊猫不会有任何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