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发改委盘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2008年07月19日 18:16 来源于 caijing
截至目前,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比重已达48%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08)》(下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了2003年至2008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及其成效。
  这是发改委首次公开发表关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发展的专题报告。该报告由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在前两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基础上组织编写,被认为是“发改委转变职能、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的尝试”。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范畴,是公共财政应大力支持的重点领域。《报告》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展,以及该领域投资的相关政策。
  上述《报告》共分为概述、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案例等六个部分。《报告》分别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现状分析、目标预测,并介绍了具体的项目管理方法。
  《报告》称,过去的五年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最大、建设成效最为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之一。
  《报告》显示,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支出逐年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国债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2005年为561亿元, 2008年增至759亿元。2003年至2007年,中央政府用于农村建设的投资总量超过3000亿元。中央农村建设投资占中央投资总规模的比重,由2003年的36%升至2007年的约48%。
  《报告》指出,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通过大型灌区配套续建节水改造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从2003年的83851万亩上升到2007年的87222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3提高到了0.46。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升至49%左右。
  在中央投资的引导下,整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改善。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共解决了974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中央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造完善中西部农村电网。
  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虽然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基础设施依然比较滞后,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0.6%,未及发展中国家平均1%以上的水平。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6.5%,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只有50.7%、31.2%、22.7%。农村路网、电网、生活燃料等方面问题依然严重。
  其次,耕地和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局面,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耕地面积在1996年-2007年间净减少1.25亿亩。目前,仍有2.5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
  第三,农业小规模经营和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更加突出。小规模经营增加了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的难度。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少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都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基于以上的问题,《报告》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循“尊重民意、民办公助;整合投资、创新机制”的原则。■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