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评论》副主编)
翻译 | 陈婷
2015年,屠呦呦凭借对抗疟药青蒿素的研发所作出的贡献,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这项荣誉圆了数代中国人的诺奖梦。然而,在兴奋不已的同时,科学界对中国当前科研圈的担忧和批评也与日俱增,因为这些研究机构缺乏重大创新成果,也缺乏培养创新人才、发现并支持有潜在科学突破的原创性研究的能力。那么,中国很快会出现更多诺贝尔奖得主吗?
撰文 | 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评论》副主编)
翻译 | 陈婷
2015年,屠呦呦凭借对抗疟药青蒿素的研发所作出的贡献,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这项荣誉圆了数代中国人的诺奖梦。然而,在兴奋不已的同时,科学界对中国当前科研圈的担忧和批评也与日俱增,因为这些研究机构缺乏重大创新成果,也缺乏培养创新人才、发现并支持有潜在科学突破的原创性研究的能力。那么,中国很快会出现更多诺贝尔奖得主吗?
请付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