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政经 > 要闻 > 正文

特稿|教育城镇化耒阳样本:夹缝中的农村下一代

2018年09月10日 08:42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耒阳学生分流冲突事件的背后,是农村生源、教育资源不断主动向城镇集聚。城镇应对失措之下,“城挤”、“乡弱”、“村空”成为中国县域内典型的教育生态,城乡教育差距扩大
9月6日,距离耒阳县18公里的一所乡村小学内,就读该校三年级的四个孩子在等待下课。该校共有十五名学生,五个老师。教育“城挤”、“乡弱”、“村空”,耒阳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农村的下一代能否接受合格的教育,决定着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是否有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图/财新记者 梁莹菲

  【财新网】(记者 黄姝伦 实习记者 时茗钰 汤佩兰)“不办不行,哪怕有一个学生也要办。”徐又青在农村从教40年,即将退休。从前班里坐得挤挤攘攘,这几年,讲台下的学生,减少到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曾经整齐的朗朗读书声,如今变得稀稀拉拉。

  早上七点,天微微亮,徐又青骑着摩托车,从镇上出发,穿过秋收时节金灿灿的稻田,下村上班。他教书的这所学校,丘陵环绕,周围三个村落的6个学童在此上学,只开设1、2年级课程。

  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下称村小),距离湖南省耒阳市中心以西大约40分钟车程。乡村“教育移民”后,学生人数逐年递减,从上世纪80年代300多人,到90年代200多人,再到2000年后100多人。2018年秋季学期,仅剩6个学生与3个年逾六十的老师。过往人声鼎沸的四层教学楼,仅剩一层用以教学,一楼被辟为村卫生室,三楼是村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许金玲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