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沈欣悦 记者 周辰)自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的两年多来,环境公益诉讼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然而至今环境公益诉讼仍面临诉讼成本过高,且缺乏相关资金保障机制的挑战。
7月22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发会)在北京召开“环境公益诉讼实务操作研讨会”,社会组织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或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辅助角色,在开展环境公益诉讼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仅有绿发会、自然之友、重庆两江等少数几家社会组织在积极实施环境公益诉讼。
【财新网】(实习记者 沈欣悦 记者 周辰)自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的两年多来,环境公益诉讼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然而至今环境公益诉讼仍面临诉讼成本过高,且缺乏相关资金保障机制的挑战。
7月22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发会)在北京召开“环境公益诉讼实务操作研讨会”,社会组织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或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的辅助角色,在开展环境公益诉讼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仅有绿发会、自然之友、重庆两江等少数几家社会组织在积极实施环境公益诉讼。
责任编辑:于达维
版面编辑:张翔宇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