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节儿童自杀当晚曾被家访
- 财新记者 王婧 06月13日 22:08
- 参加家访的有10余人。其中官员包括七星关区田坎乡党委委员和乡教管中心主任等。在确认孩子在家之后,他们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通过虚掩的后门进入了他们的家
财新记者多方核实后确认:在毕节4名孩子6月9日服毒当晚,学校、政府、村民等十余人曾联合家访,大人们通过虚掩的后门进入了孩子们的家。家访结束后一个半小时,孩子们用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查看全文>
毕节4名儿童服毒死亡
- 官媒采访毕节自杀儿童母亲 称希望悲剧不再发生
- 评论(0) 2015年06月13日 15:37
任希芬坐了一天的汽车,12日上午从广东回到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她说:“打死我都要回来看看娃娃”
- 反思毕节悲剧 民政部抓社会救助专项督察
- 评论(0) 记者 徐和谦 实习记者 王宇澄 陈鑫磊 2015年06月13日 10:23
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社会救助专项督查,重点督查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并将积极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 毕节服毒孩子曾多次拒绝开门
- 评论(0) 记者 王婧 2015年06月13日 09:12
4名孩子从5月8日起就辍学在家,他们离群索居。张启刚的遗书称:“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
- 毕节4名儿童服毒死亡事件相关责任人受处理
- 评论(0) 2015年06月12日 17:52
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黔、教育局局长叶荣和田坎乡茨竹村包村领导薛廷猛被停职检查;七星关区田坎乡党委书记聂宗献、乡长陈明福被免职
- 李克强对贵州毕节4名儿童服毒死亡作出批示
- 评论(0) 2015年06月12日 14:25
要求有关部门对各地加强督促,把工作做实、做细,强调临时救助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对不作为、假落实的要严厉整改问责,悲剧不能一再发生
专家观点
- 社工体系待兴 NGO欲联手救助留守儿童
- 评论(0) 记者 汪苏 2015年06月30日 18:27
目前公益救助仍存在重物质轻服务、路径不够清晰、NGO自身实力弱小、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政府和民间缺乏有效配合等困境。圆恩空间有意发起公益联盟,谋求NGO行动合力
- 从留守儿童到流动儿童 乡村教育堪忧
- 评论(0) 记者 汪苏 2015年06月18日 15:05
中国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十年间,每年小学数量的减幅超过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幅的5.63倍。乡村学校的缺失,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还对整个乡村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 “请把妈妈留给孩子!”
- 评论(0) 记者 汪苏 2015年06月18日 14:08
公益组织“上学路上”调研结果显示,15.1%留守儿童,亦即近1000万个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 【群策】怎么帮助中国205万独居留守儿童
- 评论(0) 记者 汪苏 实习记者 王明婷 王宇澄 2015年06月16日 17:09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报告,像毕节悲剧中一样的留守独居儿童,在全中国约有205万之多。家庭功能破裂已成为留守儿童问题恶化、发生悲剧的最主要导火索
- 杜爽:应对全国200万独居儿童建立个人档案
- 评论(0) 记者 赵晗 2015年06月13日 12:00
公益组织指出,毕节事件是一个极端个案,但其背后6100多万留守儿童和200多万独居儿童的心理状况更加令人忧虑
贵州五男童殒命垃圾箱
- 贵州毕节称将逐一排查留守儿童
- 评论(0) 记者 蓝方 王婧 2012年11月21日 12:37
将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
- 专家剖析五男童殒命悲剧的制度缺陷
- 评论(0) 记者 蓝方 2012年11月20日 16:53
贵州五儿童垃圾桶身亡惨剧,反映的不仅是毕节一地的管理疏漏,更是中国儿童权利保护机制的缺陷
- 贵州通报五儿童丧生垃圾箱事件调查结果
- 评论(0) 记者 蓝方 2012年11月20日 15:16
五个孩子来自同一大家庭,有四人处于辍学状态。毕节市多名责任人被处理
博客
- 张进:死于生之无趣——关于毕节之殇的分析
- 2015年06月12日 10:22
五名儿童躲在垃圾桶烤火,是为了在严寒的冬天寻找温暖,他们是向生而死;而四个儿童服农药自杀,则体现了对生命的绝望。 <查看全文>
- 毕节的四个孩子,死于什么样的绝境?
- 2015年06月12日 10:22
毕节这四个孩子,他们不是死于贫穷,而更可能,是死在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中。 <查看全文>
- 宋石男:留守儿童 在泪水中结束一生
- 2015年06月11日 08:28
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中国畸形的城乡二元结构与由此演出的不平等的权利格局。<查看全文>
- 羽戈:留守儿童的悲剧是谁的悲剧?
- 2015年06月11日 13:24
留守儿童的悲剧,不止是农村的悲剧,更是城市化的悲剧,是这个国家的悲剧。城市化带走了留守儿童的父母,并阻断了他们回家的脚步。 <查看全文>